缝纫机协会八届六次理事会确定2011年为行业“质量提升年”。把质量列为年度工作的主题,今年并非第一次,有关产品质量和质量工作几乎也是年年见诸于协会的各类文件和报告之中。不过,此时此刻,当全行业再次聚焦质量之际,我们却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分量之重。面对这个依旧沉甸甸的话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我拷问:质量之重,究竟重在哪里?
质量之重,首先重在我们对质量本身的敬畏之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制造业从业者们最基本的常识。古今中外,企业声誉和质量荣辱与共的案例不计其数。但是,能够表里如一并一以贯之地对质量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心的企业却如同凤毛麟角。这些年来,丰田给世人的教训够深刻了。国内的三鹿、双汇和锦湖们又前赴后继的触碰质量高压线。尽管其所属行业不同,手法多样,危害各异,但本质却如出一辙,那就是对质量重要性的轻视、藐视、蔑视。因而其身败名裂的结局也就必然是相同的。说起质量,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
质量之重,同时还重在我们对质量现状的担忧之虑。近两年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销不平衡的格局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产品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纠结于“定单来不及做”和“零部件供不上”的一些整机企业,已经有了“罗卜快了不洗泥”的苗子,“让步处理”和“脱标使用”之类的陋习又有所抬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对此只能零容忍!
质量之重,尤其还重在我们对质量提升的紧迫之情。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今年的“质量提升年”,是全行业迈出向缝机产业强国进军的“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为期三年的质量提升赶超工程之攻坚年。作为托起强国之梦的主要支柱,质量在整个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同样,攀登质量制高点的难度也将是空前的。不容否认的是,当我们在生产能力和品种系列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质量始终是个短板,至今还是一道尚未逾越的沟坎。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已有30年之久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是到了进一步体现自身价值,向总冠军发起冲击的时候了。
今年的“质量提升年”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内涵丰富。尤其是与“三年赶超工程”的“推进攻坚” 相互重合,使主题年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并有望取得叠加效应。“质量提升赶超工程”作为全行业质量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目标指向明确,实施计划周到,对策措施完善,考核评价严密,其起点之高,力度之大,周期之长,堪称行业历史之最。但是,尽管如此,无论是 “质量提升年”,还是“质量提升赶超工程”,要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还不仅仅取决于发起者的初衷和组织者的投入,同时必须有其他各种条件的配合。
一是员工的投入度。质量赶超的载体是产品,主体是员工。赶超实施方案没有也不可能将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提升的具体要求纳入其中,但这却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人机料法环”,传统的质量因果分析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并没有过时。有位曾经为重机做过定牌产品的企业质量主管人员说过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话:重机质量过得硬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规定的事按规定做”和“不给下道添麻烦”。这话是有失偏颇,还是一语中的,一切皆在不言之中。不过,如果只是“见物不见人”的话,质量提升后仍有可能逆转,今天攻关成功,明天再度陷落的教训,行业史上并不鲜见。
二是企业的参与度。质量工作本质上属于企业行为,但从行业层面推进此项工作,具有单个企业独立操作所无法具备的优势。无论是质量提升年,还是质量赶超工程,其初衷均在于为行业形成共同的语境,造就聚焦的氛围,提供给力的气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动用行业力量,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包括资源和成果的分享。一个以质量为主导的良好行业形象一旦为市场和用户所认可与接纳,其受益者必定是众多的企业。目前,已有八家企业列入超赶项目认定的试点单位。推而广之,其他企业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姿态,以适合自身实际的形式参与其中,千万不要做旁观者。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在质量提升赶超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与推广,尽可能多地分享各种成功的经验,以实现让缝机业的“中国制造”更加扬眉吐气的共同心愿。
三是用户的关注度。这涉及到质量提升赶超效果的社会评价问题。按照工程实施计划,其考核认定是重头戏,协会对此十分重视并将严格把关。但同时还应该看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缝机行业,我们毕竟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将提升赶超停留于“自娱自乐”的境界。为此,应该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因为说到底,验证赶超效果,确实需要但又不能光凭检测数据来作结论。赶超是否真正达标了,还得看市场上自己的品牌溢价能力是否也相应有所提升了,以及国内外高端的下游企业是否真正愿意给自己下订单了。当然,这也同时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下游产业的宣传和推介,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它们传递缝机行业质量赶超工程的实时动态和最新成果,即加大与下游产业主动对接的力度,自始至终地高度重视赶超工程的市场效应。毫无疑问,这本身就是我们上述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